时政要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时政要闻     

大众日报连发十篇文章深入解读山东“十大创新”

发布日期:2022-02-18  信息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实干争春早,创新向未来。

  春节后第一个工作日,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在济南举行。与以往的“开年大会”比较,这次大会强调,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十大创新”:加强科技研发创新、加强人才引育创新、加强营商环境创新、加强数字变革创新、加强产业生态创新、加强要素保障创新、加强民生改善创新、加强风险防控创新、加强文化宣传创新、加强推进落实创新。

  为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十大创新”,大众日报连续推出十篇深度解读文章,敬请关注。

 

科技创新活力如何充分释放——聚焦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①

  记者 赵洪杰 刘兵 李子路

  科技创新是全面创新的核心。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就难以赢得竞争新优势。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将“加强科技研发创新”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的“十大创新”之首,提出要聚焦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持续开展重点环节攻关,突破创新难题。

  加强科技研发创新,要围绕哪些重点环节进行攻关?怎样才能突破创新道路上的一个个难题?

  持续提高研发投入优化科技力量布局

  研发经费投入及其占GDP的比重,是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科技投入规模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山东将提高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与投入强度,列为高水平创新型省份建设的重要任务。

  政府投入对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具有引导和放大效应。2019和2020年,我省每年省级科技创新发展资金都达到了120亿元,是2018年的3.75倍。在此基础上,2021年又同比增长10%,达到了132亿元。我省确定,今年再增长10%,达到145.2亿元,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10%。

  如何在增加政府投入中带动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表示,省财政厅一方面将全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税率征收、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及财政后补助等普惠引导政策,带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强财金政策联动,健全财政、银行、担保、保险等多方优势互补、风险共担的政策联动长效机制,加大科技财政股权投资实施力度,支持科技型企业加快破解融资瓶颈,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共同投向创新领域。

  打造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离不开有效载体和平台。我省提出,要发挥好产业技术研究院、高等技术研究院、能源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作用,推动研发创新取得新成效。

  “创新是干未来的事情,没有现成路可以走,只有不断实践探索。”山东产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孙殿义说,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山东产研院逐步搭建了开放合作的创新生态,已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达到322个,带动社会总投资超过500亿元,今后将一如既往地探索符合山东产业发展实际、符合产业技术创新规律、有利于技术商业成功的创新发展之路。

  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高水平实验室是源头创新的主要平台和载体,是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相关规划,到2025年我省争取建设1个国家实验室、30个左右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左右山东省实验室、300个以内山东省重点实验室,形成具有我省特色的“1313”基础研究平台布局。

  截至目前,全省建有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省实验室6个,省重点实验室260个。“我们将重点抓好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重组,并争取有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山东布局。同时,进一步指导有关市围绕生物制药、医用材料与高端器械、功能材料与绿色化工等特色主导产业和优势科技资源,做好省实验室工作筹建工作,成熟一个启动一个,尽快完成省实验室建设布局。”省科技厅厅长唐波说。

  让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站“C位”唱“主角”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歌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滨看来,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最灵活、最高效、最可持续。“企业始终身居市场竞争一线。歌尔深耕声学、光学、微电子等前沿技术,诸多细分领域能做到世界第一,很大原因是对市场需求的灵敏洞悉。”

  让企业在科研创新中站稳“C位”、唱好“主角”,必须为企业营造优质的发展环境。近年来,山东大力实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计划,持续完善科技型企业扶持政策体系,推动一系列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科技创新氛围愈发浓厚。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科技型企业队伍群体的持续壮大:2021年,全省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库入库企业达到2.89万家,是2019年的2.9倍;高新技术企业突破2万家,是2019年的1.8倍。

  与先进省份相比,我省企业科研创新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研发产品层次不高、缺少龙头企业,一些中小型企业面临项目支持少、创新资源有限等问题依然突出。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推动企业主体培大做强,既是我省‘稳中求进’的重要抓手,更是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的有力途径。”唐波介绍,今年山东将聚焦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和其他重点发展产业领域,组织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同时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更大力度支持骨干科技型企业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引育高层次人才,促进更多企业成长为科技领军企业,引领全省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

  破除科技成果转化“中梗阻”

  科技成果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相结合的关键环节。然而,科技成果转化不顺不畅,依然是很多高校和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打通“中梗阻”,改革和市场化是两个关键词。

  近年来,省科技厅以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持续优化政策环境、强化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为重点,提升科技成果供给质量和转化效率,推出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目前,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等8家试点单位赋予长期使用权60项、所有权29项。

  “科技成果三权改革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在职务科技成果确权、科技人员激励、正职领导持股、技术转移机构建设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唐波表示,今年计划在8家试点单位的基础上,扩大试点范围,在省级层面再选择一批高校院所开展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举措和试点经验,激发源头供给,加速推进科技成果转化。

  产学研结合是很多企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路径。去年底,赛轮集团全球首发“液体黄金轮胎”,其采用高性能橡胶新型材料EVEC胶(液体黄金)生产,在油耗方面表现突出,引起业内强烈反响。

  我省提出将开展“技术攻关+产业化应用”重大科技示范工程,这让赛轮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袁仲雪感到很振奋。他同时兼任青岛科技大学教授。“青岛科技大学在橡胶产业上下游一共有20多个专业,依托这些专业的研究所,我们形成150多个产品公司,把国家课题变成了项目,把项目变成了产品,再把产品变成产业,形成了橡胶产业完整的、市场化的产学研链条。”

  今年,我省将支持2000家左右科技型中小企业成果转化。科技型中小企业尤其是初创期科创企业,成果转化的突出瓶颈是融资难、融资贵。

  如何破解?去年底获批建设的济南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正在为破解这些难题蹚路子、作示范。济南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局长冯毅举例说,济南科技金融大厦探索构建“评-保-贷-投-易”五位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为企业提供全流程服务。日前,山东海逸生态环境保护有限公司入驻大厦后,通过这一服务体系,从齐鲁银行科创支行拿到了总额近700万元的纯信用贷款,为企业扩大经营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我们将建立完善覆盖科技创新全周期的金融生态链,根据企业不同时期特点和需求提供精准金融支持,打造全周期、全要素的扶持政策体系,真正让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竞争力。”冯毅说。(参与采写 王健 赵国陆)

 

揽四海英才 聚创新动力——聚焦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②

  记者 赵洪杰 张春晓 赵 丰

  当前,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关键要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

  人才是创新的根基,是创新的核心要素。这两年,我省对人才的吸引力日益增强,“双一流”高校优选生来鲁就业人员大幅增加,各类人才更加看好山东发展,齐鲁大地正成为人才翘楚施展才华、创新创造的沃土。

  着眼未来,锚定“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如何以更大力度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走好具有山东特点的人才发展之路?

  2月7日,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十大创新”,其中第二项就是“加强人才引育创新”,明确要在招才引智上出新招,突出领军人才、“源头活水”、开放交流;在自主培养上出新招,用好高校、职教两个阵地;在人尽其才上出新招,给各类人才信任、机会、激励和舞台。

  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筑巢引凤

  强省之道,首在得人。以海纳百川的胸怀筑巢引凤,吸引更多智慧资源汇聚齐鲁,招才引智必须出新招。

  领军人才是人才队伍中的“中流砥柱”,是引领科技自主创新、承担重大科技任务的骨干力量。近年来,我省不断健全完善梯次培养机制,加快引育集聚领军人才,国家级省级领军人才进入快速增长阶段。为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团队,近期山东一个值得关注的“大动作”,是启动了省首批国际顶尖科学家工作室组建工作。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龚文东介绍,突出“领军人才”,我省还将依托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国家和省实验室体系、新型研发机构、创新型企业,聚焦现代海洋、高效农业、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更加精准地培育壮大一流领军人才队伍,同时深入实施“筑峰计划”,培育更多顶尖人才和战略科学家。

  青年人才是创新发展的希望所在。我省把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青年人才汇聚山东的态势持续增强:2020年来鲁“双一流高校毕业生”实现倍增,2021年通过“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吸引集聚青年人才80多万人,北大、清华知名高校毕业生来鲁人数再创新高。

  突出这一“源头活水”,我省将深入实施“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创业齐鲁计划”,建立青年人才成长全链条支持机制,引育更多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

  “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要在引才方式上探新路,在育才上落实招,在服务上用真情。”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梅建华透露,我省将设立“山东博士后科学基金”,力争实现每位来鲁博士后都能有一笔科研启动资金,还将统筹省市县人才培育资源,建立青年人才成长的接续培养机制。

  突出“开放交流”是招才引智的方向所在。近3年,济南市走进沿黄省份,共组织220家知名企事业单位赴兰州、郑州等高校开展政策推介和人才对接21场(次),共引进青年人才2500余人。

  “加强黄河流域人才合作,应在加强沿黄城市人才引进、加强沿黄城市校地校企合作等方面做文章,奏响人才工作的‘黄河大合唱’。”济南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局长王壮说。

  用好“两个阵地”,在自主培养上出新招

  做好人才工作,要引才更要育才。在自主培养上出新招,我省提出用好高校、职教“两个阵地”。

  “山东的高等教育在校生全国第一,但高等教育大而不强、多而不优,缺少竞争力、影响力。”山东省人民代表大会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商志晓认为,全力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切中了育才的关键。

  目前,我省在数学、海洋科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等国家一流学科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优势学科数量不够充分。省教育厅厅长邓云锋表示,我省将创新“双高”建设机制,推动政策倾斜,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建强10个冲击“双一流”的潜力学科,培育10个左右后备力量学科,精准培育一批高水平学位授权点,打造学科发展的“尖刀班”和“突击队”。

  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山东不仅需要大批研究型人才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引领,还需要大规模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作为全国首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山东出台一系列创新举措和行动,通过整省推进、提质培优推动职业教育发展驶入快车道。“山东要用好这一‘金字招牌’,让职业教育更加紧密对接‘十强’优势产业,全面构建现代职教体系,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吸引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之路。”

  用好职教阵地,我省去年出台22条“硬核”措施,开展“技能兴鲁”行动,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技能水平和就业创业能力。2021年,新增高技能人才18万人,培训企业新型学徒3.7万人。

  “深化‘技能兴鲁’行动需要更多的体制机制创新。”济宁技师学院党委书记贺永红说,学校联合企业、技工院校、职业培训机构创新组建了我省首家技工教育集团,两年多来培养了一大批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技工人才。“各地应充分发挥企业参与集团化办学的主体作用,坚持学制教育和技能培训并举,紧跟需求、精准对接,全方位承接社会化培训,培养更多本土人才。”

  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生态

  顺木之天,以致其性。营造“人尽其才”的良好生态,才能让已来的人才心里踏实、高兴,让还未来的人心动、向往。

  人尽其才,要赋予科学家更大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资源调度权。2020年,省科技厅、财政厅、教育厅联合推动实施省级财政科研项目经费“包干制”试点,包干项目不需要编制预算,不再分直接经费和间接经费。这一为科研人员“松绑”的改革举措,被一线科研人员形象地描述为“打酱油的钱可以买醋”。

  山东师范大学化学化工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高雯,两度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没有包干制之前,经常为预算列支问题感到头疼,当时项目经费要分为设备费、耗材费、测试费、差旅费、劳务费等项目,每项经费都被条块分割、互不交叉,一些类别还有额度限制。”

  “目前,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全部实行科研经费包干制,占全部项目总量的95%以上。”省科技厅厅长唐波说。据了解,我省今年包干制还将进一步扩展到社科类和人才类创新项目中去。

  我省还即将出台改革完善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意见,对竞争性科技创新工程,除50万元以上的设备费以外,不再要求提供经费明细,无需编制预算科目,这一放权力度走在全国前列。

  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表示,加快出台自主权下放更多、激励力度更大、服务管理更优、让科研人员获得感更强的新举措,将持续释放改革红利,省财政厅将全面压实单位主体责任,确保改革落实落地。

  创新不问出身,谁能干谁揭榜,谁来挂帅。“揭榜挂帅制”为人才脱颖而出创造了机会。

  去年,威海市以“英创会”为平台,在新材料领域“小试牛刀”,集中发布首批18项、总额6660万元的重大关键技术需求榜单,面向海内外优秀人才团队公开征集解决方案。截至目前,已有13个发榜项目收到多家高校院所的积极响应,6个项目顺利揭榜,兑现项目研发经费1310万元。

  “我省提出打造‘揭榜挂帅’升级版,既为广大企业跃迁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也为广大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舞台空间。今年,我们计划将‘揭榜挂帅制’扩大到威海七大产业集群,与工信、科技等部门联合征集‘卡脖子’技术需求榜单,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需求,坚决破除‘四唯’,给各类人才平等竞争机会,充分释放创新创造潜能。”威海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

 

营商环境争先进位 成就创新创业沃土——聚焦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③

  记者 李振 于新悦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土壤质量好不好、肥力够不够,直接关系到一个区域资源要素能否集聚,经济发展是否拥有持续的活力和后劲。近年来,山东以“一次办好”改革为主线,以营商环境创新突破行动、政务服务“双全双百”工程为抓手,推动营商环境持续好转,营商环境建设整体水平位列全国第一方阵。

  如何培育更肥沃的创新创业土壤,让优质的营商环境助力山东实现“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三个走在前”?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指明了方向——加强营商环境创新,开展“创新提升行动”,打造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保障有力的要素环境、和谐稳定的人文环境、公开透明的法治环境、优质温馨的服务环境,在全国第一方阵中持续争先进位。

  打造便捷高效政务服务,让企业办事更方便

  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是吸引投资的要素,是良好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要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的质量效率,则有赖于数字化创新的深度驱动。

  通过“爱山东”移动政务服务平台出示电子身份证二维码,无需携带实体证照就可完成身份验证识别进行不动产登记,这是我省多地“无证明城市”建设的新成效之一。今年“无证明之省”建设将在全省范围正式启动。

  “通过‘无证明之省’建设,办理政务服务和公共服务事项无需再到相关单位开具证明,而是通过电子证照证明和相关数据共享,实现证照证明‘免提交’。”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大数据局局长马越男表示,数据共享尤其是电子证照证明替代是“无证明之省”建设的重要支撑,下一步我省将全面推进证照证明电子化,推动实现电子证照证明跨层级、跨区域互通互认。

  如何催生更丰富的大数据创新应用?做好数据文章是基础。马越男说,今年山东将开展“数源”“数治”“数用”行动,进一步提升数据完整性、准确性和可靠性,打造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应用场景。填表多、盖章多,一家企业从设立到注销的过程曾让许多经营者苦恼。如今,通过开展“双全双百”工程,山东创新推出70项“一链办理”主题集成服务,办事环节、申请材料、办理时限较之前均压减70%以上,106项企业全生命周期事项和115项个人全生命周期事项实现了极简办、集成办、全域办。

  “今年临沂将打造‘双全双百’工程2.0版,新推医疗机构、畜禽养殖开办准营等20项集成服务,不断提升全生命周期服务便利化水平。”临沂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局长周俊献表示。

  进一张网办全部事,高质量的“一网通办”能有效提高企业、群众办事效率,改善办事体验。

  “实现高质量的‘一网通办’,今年我们要在五个‘统’上下功夫。”省政府办公厅政管办副主任韩雷表示,要推进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业务办理流程标准化,实现标准统一;要推进政务服务事项向统一业务中台迁移运行,实现系统统管;要持续推进“双全双百”工程、跨省通办、全省通办等重点工作,实现业务统筹;要优化“政务服务”好差评、智能客服,推动表单自动填报和电子证照免提交等,实现功能统建;加强政务服务数据监控分析,实现数据菜单式一键获取,实现数据统览。

  减税降费,助企业轻装上阵加速跑

  良好的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和竞争力。减税降费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提振市场信心的重要手段,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真招实效地做好减税降费,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省下“真金白银”,让企业大胆去“闯”,企业方能激发创新创造热情和发展动力,轻装上阵好加速。

  下调契税税率、免征地方水利建设基金、停征闸坝维护费……2021年,一揽子省级减负举措出台,减税降费的暖流源源不断渗透到山东实体经济的神经末梢,有力稳定了市场预期,增强了发展信心。全省市场主体快速增长,新登记市场主体235.6万户,同比增长6.5%,实有市场主体突破1300万户。

  “今年将加大创新力度,继续研究出台助企发展的地方减负措施,让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红利更加精准有效惠及企业和群众,实现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省财政厅厅长刘兴云表示,当前对广大市场主体尤其是小微企业,要给予更多扶持。去年,山东自主实施了免征小规模纳税人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政策,帮助小微企业纾困解难,减负约50亿元,为小微企业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帮扶。“今年还要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创业就业,稳住市场主体。”刘兴云说。

  税收支持政策落地实际效果如何,还取决于办税的便利程度。近年来,山东持续推进税费服务便利化改革,创新推出“税收专家顾问制度”,近4000名税务专家赴规模以上企业进行一对一“专家问诊”,靶向施策,精准纾困解难,累计帮助企业享受税费优惠65亿余元。国家税务总局山东省税务局党委委员、总经济师黄玉远表示,我省将继续加强办税缴费服务制度创新,借鉴引进先进创新成果,推出更多利企举措,以更高质量的税务服务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为使企业完完整整享受到减税降费的红利,去年,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出台《关于加强重点领域涉企收费监管的通知》,重点规范行政机关指定或推荐中介服务机构、将其自身应承担的中介服务费用转嫁给企业行为。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将把涉企收费治理作为优化营商环境、减轻企业负担的重要着力点。

  扫清障碍,维护公平法治市场秩序

  企业选择在哪里扎根,很大程度上要看当地是否拥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立足新发展阶段,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要在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上下大力气。

  去年,山东出台《关于清理歧视性和不公平市场待遇政策措施的通知》,共梳理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现行有效政策措施9616件。“通过专项清理,进一步强化了对各类市场主体一视同仁的理念,有力地维护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坚持以执法办案为抓手,继续强化反垄断执法力度,推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在政府部门全覆盖,确保涉及市场主体经济活动政策措施出台必审查、审查必规范。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让企业安心发展,就要更好发挥法治引领和规范作用。

  青岛仲裁委员会、青岛市市中公证处等多家专业法律服务机构派员进驻,企业可在法律服务共享窗口进行现场咨询或预约专家赴企业实地服务,这是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推出的法治政务服务自助点餐。通过专业法律咨询服务,不少企业减少了经济损失。

  “夯实市场经济的法治基石,保护好企业合法权益,要摸准企业的痛点难点。”青岛自贸片区管委会副主任王莉表示,眼下不少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商标和专利知识、政务政策等方面缺乏了解,给经营带来较大风险和隐患。政府要从企业需求出发,精准提供相关法律及政务咨询服务。“我们将以联合创新为路径,对标国际先进规则,全面提升青岛自贸片区法治服务能力,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最佳、最具国际竞争优势的对外开放新高地。”王莉说。

  新官理旧账,党政群机关履约清偿率100%;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率达到100%,“告官不见官”成为历史……近年来,青岛聚力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对探索出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优秀经验,要积极主动推广复制,通过设置‘经验清单’等手段,让各地各级更快更多地了解到,由点及面将各领域的专项突破向系统集成提升。”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战略规划所所长刘德军建议,要引导广大市场主体参与到改革创新中来,探索形成更多符合企业实际需要的高质量高水平改革经验。(参与采写 赵小菊 白晓)

 

数字新蓝海 变革迎先机——聚焦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④

  记者 陈晓婉 刘兵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创新,移动支付、共享经济等新业态蓬勃发展,工业互联网、智能工厂等新模式方兴未艾……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机遇、赢得未来的战略选择。加快数字化变革,是催生新动能、增创新优势的关键之举。

  山东在推进数字化变革方面拥有良好基础和广阔前景。近年来,我省积极布局建设数字基础设施,不断优化数字经济发展环境,着力推动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努力做大做强数字经济,数字化转型面临重大机遇。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将“加强数字变革创新”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的“十大创新”之一,提出要加快建设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数字经济,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数字变革的重要性被提升到了新高度。

  加速打造数字机关,发挥数字政府引领作用

  加强数字变革创新,推进数字强省建设,数字政府是“领头羊”。“数字政府应率先发力,带动数字经济、数字社会加快建设。而这其中,数字机关建设更应该在数字强省突破中‘走在前、作表率’。”省政府副秘书长、省大数据局局长马越男说。

  办文“纸来纸往”、办会“车来车往”、办事“人来人往”曾是一些机关工作中的惯常现象。针对这类现象,去年以来山东全面开展数字机关建设,全方位升级“山东通”协同办公平台,目前各级党政机关实名注册87万人,基本实现全省行政机关全覆盖。“这是时代大势所趋,也是事业发展所需。今年年内,各级党政机关自建系统要与‘山东通’应接尽接。还将根据工作需要,逐步扩大至其他事业单位和重点国有企业。”马越男说。

  基层对数字机关的需求更为迫切。多年前,威海市环翠区政府就已实现“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办公,去年又打造了“环翠数字大脑”大数据综合应用中心,效能进一步提升。“大数据时代,政府理应当好数字应用和变革创新的引领者、践行者。”威海市环翠区区长于晓东说,“想要更加方便群众、提高效能,首先就需要我们从内部强化‘数字机关’建设,加快流程再造、资源整合,然后真正让数据多跑路、让企业群众少跑腿。”

  数字政府的内涵远不止于政府内部的“通”。“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运行模式,‘数字政府’建设能够有效实现政府部门业务高效协同,创新政府职能结构和权力运行方式,不断提升政府治理现代化能力。”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教授杨珍说。当前,数据驱动已经成为我省优化政务服务的关键因素。

  住房公积金业务实现“跨省通办”,工程建设项目实现全流程审批线上办理,试点推进住建领域行政许可事项“智慧审批”,我省住建系统通过推进数据整合共享,创新数据应用场景,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不跑腿。“数字政府建设是优化住建领域营商环境、提升便民服务水平的重要举措。”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副厅长王润晓表示,“下一步我们将持续深化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住房公积金等主题库建设,推进行业视频资源、房屋网签备案数据、二级建造师注册信息等汇聚及整合应用,大力推动电子证照推广应用,打造出手续简、环节少、效率高、服务优的政务服务环境。”

  加快推进“数字治理”,充分释放数字惠民红利

  伴随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领域推广使用,人民群众对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面对群众的需求,就需要我们围绕公众关心的就业、社保、教育等领域,积极构建智慧便民的数字社会生态,强化数字化惠民服务供给,全方位打造智慧应用场景,逐步提升群众的幸福感。”省大数据局规划发展处处长卢修名说。

  当前,我省以新型智慧城市建设为抓手推进数字社会建设,13个市入选数字化城市百强,数量居全国第一。但也应看到,目前,我省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成效还不够明显,数字惠民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杨珍建议,聚焦企业群众办事的痛点、难点和堵点拓展政务服务功能,拓展教育、医疗、社保、就业等数字化公共服务,深度开发各类便民应用,增强公共服务供给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卢修名介绍,我省正着力推动社会治理数字化转型,打造全省“一网统揽”综合慧治平台,年底前16市要全部建成“城市大脑”,让群众感受到更多“数字红利”。

  建设数字强省,首先数字基础设施要强。以5G、千兆光网“双千兆”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是推动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两翼”。“山东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双过亿’,在线医疗、远程办公等新兴虚拟服务需求旺盛,孕育了规模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加快发展‘双千兆’,提高信息基础设施供给质量,将有助于拉动有效投资、促进信息消费、赋能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张轩说。

  山东移动作为我省“双千兆”建设发展的主力军,近年来持续推进千兆光网的规划建设。目前山东移动已在全省开通5G基站5.3万个,5G网络客户超过1300万户,千兆光网覆盖家庭近1000万户。今年,山东移动将新建开通5G基站3万个,5G基站累计达到8.3万个;着力构建济南、青岛、淄博、枣庄四个省级算力中心架构,推进中国移动(山东青岛)数据中心二期等投产,规划数据中心装机能力超4.5万架。

  加力突破工业互联网,产业赋能创造最大优势

  我省是制造业大省,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为推动数字化转型和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能。目前,我省工业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开发和创新已走在全国前列,具备了一定的先发优势。

  “顺应数字经济发展趋势,山东全力推动工业互联网平台横向拓展,让更多企业借力头部平台发展,切中企业转型发展要害。”青岛啤酒集团董事长黄克兴说。去年,接近120岁“高龄”的青岛啤酒厂,成功点亮全球首家啤酒饮料行业工业互联网“灯塔工厂”。青岛啤酒品种转化时间降低70%,整体生产线效率提升30%,定制产品交货周期由45天缩短到15天至20天。“山东制造业企业众多,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智能、开放、协作等优势特征,以打造‘灯塔工厂’样本引领企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黄克兴说。

  目前,我省工业互联网正加速渗透钢铁、石化、纺织等重点行业和企业,全方位驱动制造业体系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仅海尔卡奥斯已孕育出化工、模具等15个行业生态,而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则上线了8500多个工业APP,为工业全部22个细分行业提供服务,面向协同研发设计等12大工业场景。

  针对发展中暴露出来的工业互联网和工业应用场景联系不紧密、效益不明显等问题,我省从横向拓展、纵向切入两个方面发力全方位实施工业互联网牵手行动,推动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加快向更深层次、更多领域深化。

  “横向拓展就是要放大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等工业互联网头部平台的服务半径,助力更多小微企业实现数字化创新,打造更多数字化应用的‘灯塔工厂’;纵向切入就是要持续深化行业应用赋能,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各产业融合,推动山东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说。我省将深入实施“云行齐鲁工赋山东”,完善“云服务券”政策,推广“云网数”一体化解决方案,“一行业一重点”再打造100个典型应用场景,“一业一策”推动12个传统行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参与采写 方垒 陶相银)

 

创新产业生态 澎湃发展动力——聚焦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⑤

  记者 刘兵 李振

  良好的产业生态,是集聚产业、催生创新的土壤,也是塑造区域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近年来,山东狠抓优势产业集群培育,加大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力度,着重推进装备制造、信息技术等重点产业发展,形成了“参天大树”与“灌木丛”共生的良好产业生态。

  着眼未来,如何推动产业基础再造和产业链提升,更好激发产业活力,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加强产业生态创新”,依托“雁阵形”产业集群,强化协同、提升能级,打造系统完备、互联共生、创新活跃、安全稳定的产业生态。

  链长既要挂帅又要出征

  加强产业生态创新,要注重提升产业链完整性。产业链的“长度”直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后劲。产业链越长,越有利于吸引投资、聚集企业,越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打造竞争能力,越有利于增强抗风险能力、稳定区域经济。

  “壮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条,‘链长制’是有效抓手。”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说,去年,山东省市一体开展补链延链强链行动,策划产业链重点项目460个,建立公共服务平台100个,产业链“朋友圈”持续扩大。

  今年山东将继续深入实施“链长制”,围绕国家有需要、市场有前景、山东有基础的关键领域,在全面提升42条重点产业链的基础上,做强新一代信息技术、高分子材料、金属新材料、新能源汽车、医疗装备和创新药、工程机械、能源装备、农机、海工装备、智能家居10条产业链,强化政策支持、要素保障等,加紧实现重大突破。

  深入实施“链长制”,关键在“链长”。潍坊在推行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长制”中,包括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在内的15位市级领导干部,分别领衔负责全市先进制造业中的15个重点产业链。“我们组建了7个产业联盟,11家企业当选省级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链主’。但也看到,在产业链协同创新、链上活动组织等方面,还需加大力度。”潍坊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局长鞠俊海说。

  “链长”不能只挂名、不出力,必须牵头、挂帅、出征,协同各级各部门抓好产业集群化工作。鞠俊海说,潍坊将研究制定产业链图谱、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区域分布图,实施挂图作业,推动各重点产业链“链长”及责任部门不折不扣落实责任,同时充分发挥“链长”作用,“一链一策”推进重点项目谋划、园区建设、关键技术攻关等落实,提升产业链影响力、竞争力、完整性。

  供应链“备份”和自主创新缺一不可

  优良的产业生态离不开供应链的稳定支持。在这方面,既要做好基本供应“备份”,又要强化创新驱动,保障供应链安全可靠,确保关键原材料自主可控。

  作为制造业大省,提升供应链稳定性,基本供应不能断,尤其是煤炭、石油、矿石等大宗原材料供应。近几年,我省布局建设了一批煤炭储备设施项目,在能源保供的关键时期发挥了重要作用。利用肥矿集团曹庄煤矿关井后的600亩土地,山东能源集团于去年9月启动我省最大储配煤基地——鲁西储配煤基地建设,目前已形成煤炭静态储备能力60万吨,今年年底工期扩建后煤炭储备能力将达到120万吨。

  “保障能源安全是山东能源集团的核心职责之一。”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李伟表示,以科技创新促进煤炭的清洁化、低碳化利用,启动域外煤炭就地转化,推进“蒙电、陇电入鲁”,有效缓解了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矛盾。“今年,将继续把创新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为更有力保障山东能源供应创出更多新理念、新机制、新模式。”

  保障供应链稳定,企业自身也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未雨绸缪开展布局。“稳定的供应链保障是选择扎根淄博的重要原因。”西铁城(中国)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杨冰说,高端精密机床企业最头痛的配套就是机床钣金,以往只能从日本和瑞士进口,成本高且供应不稳定。淄博拥有世界一流的机床钣金制造商,自动送料机、高压润滑系统等配套设备完全能够替代进口产品。“未来还要密切与上游企业的创新研发合作,进一步做稳做实供应链。”杨冰表示。

  供应链是否安全可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关键基础技术、关键原材料是否受制于人。破解关键环节“卡脖子”,出路在自主创新。

  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近年来山东建立“科技+产业”创新生态会商机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十三五”期间,我省牵头获得制造业领域的国家科技奖共计33项,全球首款热效率达到50.26%的柴油机等一批重大技术产品实现历史性突破。省国资委主任张斌表示,下一步将组织重点企业积极参与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建设。

  产业集聚从“物理组合”向“化学反应”迈进

  产业集群作为一种支持并产生创新的区域性开放系统,其创新协同发展已成为主流趋势。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条“现代化”、产业集群“规模化”,我省已培育两批35家省级特色产业集群。站在坚实基础上谋划未来,提升产业集群协同性,必须加快实现产业集聚从“物理组合”向“化学反应”迈进。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提升产业集群协同性,首要在抓“龙头”企业引领。“政府要在政策、资源等方面向‘龙头’企业倾斜,发挥其技术攻关、产品配套、品牌渠道等方面优势,带动更多中小企业融入产业链。”在一线服务企业发展多年,胶州市铺集镇党委书记隋京龙深有体会。目前,当地正加快以源氏木语等为龙头的智慧家居产业集群、深圳赫兹生物项目为龙头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推动相关上下游配套企业卡位入链。

  园区是产业集聚的重要平台。山东提出,要依托各类产业园区,围绕特色主导产业,聚人气、聚资源、聚活力,促进内部产业有机融合、协同共生。自贸试验区、上合示范区、开发区,以及我省新设立的四个省级新区要争标兵、作表率。

  荣昌生物、东诚药业、先声生物、正海生物、普罗吉……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内,一大批医药产业龙头和骨干企业聚集,已形成涵盖生物药、化学药、现代中药、医疗器械、健康食品等研发制造于一体的产业链布局。

  “多产多链协同发展优势全面形成,由点链向圈群突破,得益于园区内主导产业带来的巨大集聚集群效应。”山东自贸试验区烟台片区相关负责人说。借助黄渤海新区与自贸区叠加的新机遇,烟台将发挥两区融合联动作用,聚力推动园区内全产业链创新,围绕产业链部署制度创新链,特别是聚焦行业性、体制性、流程性问题,制定科学制度创新供给方案,实现园区产业深度融合,争取新区建设早日破题。

  提升产业集群协同性,平台互联是支撑。2019年7月成立的山东航天人工智能安全芯片研究院,是服务全省信创、高端软件等领域的“3+N”公共服务平台,已引进孵化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企业42家,实施成果转化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热带雨林式”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初具雏形。“随着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以及大批新项目落地,如何招引更多人才成为面临的首要问题。今年,我们计划通过申请省、市院士工作站,柔性引进院士不少于2人,全职或柔性引进高端科研人员不少于10人。”研究院综合事务部经理熊久鹏说。

  “目前,山东已建立公共服务平台100个,新培育国家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8家,一大批企业通过平台共享资源,实现快速集聚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安文建说,下一步,将把握产业链重点企业实际需求,积极培育产业链发展促进机构,加快建设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参与采写 王健 张鹏)

 

打破要素“天花板” 换来发展“一片天”——聚焦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⑥

  记者 赵丰 陈巨慧

  “水美则鱼肥,土沃则稻香。”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素保障是关键。近年来,山东强化要素保障,最大限度挖潜拓展空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实施的关键之年,也是我省新旧动能转换“五年取得突破”的决战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意义重大。面对要素趋紧的共性难题,如何更大力度强化要素保障,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提出“加强要素保障创新”,强调必须强化政策协同性,以新思路新举措,在市场化交易上、差异化配置上、内生性挖潜上发力,打破要素“天花板”,换来发展“一片天”。

  在市场化交易上发力

  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是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市场体系的内在要求。要素自主有序流动,能有效提高配置效率,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2021年初,山东聚焦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五大要素,提出5个方面的20条政策措施,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全年,全省1076宗3.1万亩土地成功入市,新增上市公司37家。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山东社科院国际经济与政治研究所所长李广杰认为,与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比,当前山东各要素领域仍不同程度地存在要素流动不畅、配置效率不高、制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聚焦要素市场化配置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问题,山东要加快统一开放的要素市场体系建设,创新要素市场化配置方式,完善要素市场化交易平台,健全要素市场化运行和监管机制。”

  打破区域壁垒,实现要素资源跨区域流动,平台作用显而易见。潍坊市水利事业发展中心主任韩俊清介绍,去年潍坊在全省率先出台水权交易管理办法后,诸城两家水务公司在中国水权交易所顺利完成潍坊首笔水权交易。

  “首笔交易成功示范带动作用明显。中心按条件筛选出100余家企业为潜在交易主体,主动对接了解用水需求,已达成30余笔交易意向,有望通过市场化手段解决企业用水瓶颈制约。”韩俊清说。

  为更好推动各类要素自由流动和市场化配置,去年,山东组建成立山东产权交易集团,同时与沿黄省(区)要素交易机构共同发起成立黄河流域要素市场联盟,我省要素交易市场步入跨区域合作新时代。目前,山东产权交易集团已涵盖16大要素板块、36个要素交易品种,交易额累计突破1万亿元,为市场主体融资2500亿元。

  “推动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要素市场化交易,能促进资源节约、保护和优化配置,用好用活。”山东产权交易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苗伟说,今年将进一步推动搭建全省统一的交易平台,牵头与沿黄省(区)要素交易机构协同开展新要素交易,扩大要素市场化配置范围。

  在差异化配置上发力

  要素总量一定,寻求配置最优解,怎么办?必须在差异化配置上发力,加强供需衔接,推动精准供给。

  “完善‘要素跟着项目走’机制,有助于进一步加强供需衔接,推动精准供给。”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我省将继续从土地、能耗、资金等方面加强要素保障,对纳入省“十四五”规划、国家相关部委规划、省级以上立项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实行规划用地规模省级全额配给。

  要素趋紧背景下,优质要素聚集对项目吸引力正在放大。“在省级以上开发区开展‘标准地’改革,集聚投放资源要素,‘拿地即开工’会形成巨大的磁场效应,吸引优质项目主动抛来橄榄枝。”省自然资源厅自然资源所有者权益处副处长吉学文说。

  2021年起,我省将省级以上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等重点区域内,新增工业用地不低于30%按照“标准地”制度供地,调整为全面实行“标准地”出让,全省“标准地”出让土地面积由2020年的4.4万亩增长到13万亩。今年1月,已出让1.09万亩。吉学文说,提了“门槛”,项目不减反增,证明改革是双赢。今后将继续加强政策宣传和解读,引导地方加强要素集聚,更好达到政策效果。

  资金是企业的血液,是重要的生产经营要素。企业融资难,渠道不畅是重要原因,加强数据赋能很关键。2021年年底,省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上线运行,同时还将作为省级地方征信平台进行建设。

  “我省专门组建山东省征信有限公司运营平台,在政府监管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通过‘专业化公司+商业化机制’的模式,将大数据技术和征信专业能力结合起来,对标金融机构最需要的信息,深入挖掘各类数据,帮助金融机构真正看清企业,推动金融机构敢于投放资金,从而提高企业资金的可得性。”省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副局长葛志强说。

  目前,平台已梳理汇聚10个部门的29类数据服务,进驻26家金融机构,发布123款金融产品。

  葛志强表示,平台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还要进一步攻关,攻克技术关、数据整合关,特别是观念关,真正打通堵点,把数字山东、数字政府建设的要求落地落实,运用数据助推资金要素注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2020年以来,济南市不断完善上市挂牌后备企业培育机制,近两年,新增16家上市公司。“我们将抢抓资本市场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机遇,启动实施‘荷尖计划’,分阶段、分梯次、分领域培育一批优质后备企业,力争全年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以上。”济南市地方金融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冯毅表示。

  在内生性挖潜上发力

  当前,靠增量扩张支撑发展的用地方式已难以为继,要素紧缺与资源闲置并存,必须将土地要素保障、拓展用地空间的着力点,转移到推进集约节约、存量挖潜上来。

  我省提出,“出清”“盘活”“提效”并举,在内生性挖潜上发力。

  “出清,为产业结构调整和重大项目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坚定不移推进“三个坚决”,聚焦8个重点行业,严守标准,加快推动低效落后动能淘汰出清。2021年,累计压减焦化产能180万吨,整合转移炼油产能780万吨。

  闲置的土地如何活起来?胶州市里岔镇精准识别、回收、利用“三步走”,对纳入闲置资源库的地块,二次招商、产业链招商,实现高效利用。2021年盘活闲置土地861亩、闲置厂房12万平方米,招引项目8个。“只有盘活闲置资源,才能拓空间、添动力。”里岔镇党委书记时海涛说。

  用好存量,衔接好供需两头,威海研发“威海市项目用地合规性智能辅助查询平台”,加速项目落地。乳山市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项目,前期通过平台查询,有导向性地选择了五大片区布局规划。威海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用地紧张趋势不会发生大变化,必须加大批而未供和闲置土地的处置力度,更好发挥平台作用,保障好项目落地。

  面对日益趋紧的资源环境制约,如何以最少的资源要素消耗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9年我省启动“亩产效益”评价改革,一年试点示范、两年全面推开,完善评价指标体系,制定实施了差别化的价格、用地等方面政策措施,目前已初见成效。

  “改革有效引导了企业持续提升资源要素利用效率,得到基层和企业认可。”省工信厅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魏斌说,深化“亩产效益”评价改革,探索开展分区域、分行业、分专项评价工作,在价格、用地、信贷等差别化政策制定和应用方面争取实现新突破,更有力提升企业和地区转型升级的积极性,推动要素向高产区域、高端产业、优质企业加速聚集。(参与采写 付玉婷 王健)

 

善走创新路,办好民生事——聚焦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⑦

  记者 李丽 齐静 刘兵

  民生无小事。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将“加强民生改善创新”列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的“十大创新”之一。山东提出,要盯住“一老一小”、困难群体等重点人群,抓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要以新思路、新招数办好民生实事,让群众增收有新渠道、就医有新体验、居住有新改善。要以基础设施“七网”建设行动为牵引,推动公共产品和服务均等化,扎实推进乡村建设行动,加快城市更新,提升生活品质。

  就业、教育、社保、卫生健康等,都是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大事。办好民生之事,多解民生之忧,要善于改革创新,以新思路新招数,在实践中把“民生清单”变为百姓“幸福账单”,让发展阳光照进每个人的生活。

  紧盯重点人群,以创新之举扎牢基本民生保障网

  “一老一小”关乎每个家庭,困难群众是最需要关怀的群体。加强民生改善创新,首先要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优化民生资源配置,提升民生保障精准度。

  山东是全国老年人口第一大省。近年来,我省不断推进养老服务领域创新实践,针对居家养老服务需求旺盛情况,在不同类型发展地区推出创新试验区,打造了一批嵌入社区的综合养老服务中心,让更多老年人有了“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与城市相比,我省农村养老服务是短板,今年重点工作内容之一是尽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省民政厅养老服务处处长宋坤说,今年山东将着力在农村养老上发力,因地制宜,创新探索互助式养老、新型幸福院等模式,尤其以敬老院改造提升为契机,推动敬老院由“一镇一院”“公建公营”向“区域中心敬老院”“委托运营”转型发展。

  随着三孩生育政策实施,社会对科学育儿、托育服务认同度不断上升,0-3岁婴幼儿入托需求日益增长。“从国家鼓励发展托育服务至今,只有两三年时间,托育行业仍处于摸索阶段。应结合自身情况,积极探索创新,推出更加多元化的托育服务。”济南市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李福祥介绍,2021年山东确定了13个省级家庭托育试点县(市、区),济南高新区入选。开展试点工作,正是在为家庭托育政策创新提供可参考可复制的经验。“目前,济南市在全省率先成立婴幼儿托育服务行业协会,接下来,将探索建立托育服务工作发展综合推进机制,通过引进国内外托育服务优质品牌等,带动全市托育服务发展。”

  社会救助是兜住困难群众幸福底线的保障。山东对社会救助流程大胆改革创新,简化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申请、核对流程,将低保、临时救助等审批权限下放到乡镇(街道)实施,极大缩减了社会救助申报时间。

  “今年省里提出开展社会救助实践创新,是想借此提升服务保障困难群众的能力。目前,我省确定了34个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参与单位。”长期从事困难群体服务保障研究,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王玉香注意到新变化。她认为,加快推进社会救助实践创新,关键是调动各方积极性与创造力,优化制定奖补政策。

  以需求为导向,着力办好民生实事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办好民生实事,必须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创造性开展工作。

  就业是民生之本。山东提出,要通过创新让增收有新渠道,组织实施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今年新设40万个左右城乡公益性岗位。“开发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就业困难人员,是积极就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兜牢民生底线的重要措施。”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厅长梅建华说,与过去公益性岗位相比,这次行动的创新点既体现在数量上的大幅增加,更体现在对农村的侧重。“新一轮公益性岗位,乡村约占80%,主要考虑农村剩余劳动力较多,就业需求旺盛。”

  职工医保个人账户省内“一卡通行”、二级以上公立医院电子健康卡全面替代就诊卡、县级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全覆盖……2021年,山东公共卫生服务显著改善,医疗服务水平有效提升,重点人群服务保障取得积极进展。

  着眼群众反映强烈的基层医疗资源配置不足、基层服务能力水平不高等问题,今年山东将推动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到三级医院水平,并拓展“互联网+医疗健康”,让群众就医有新体验、就医更方便。

  住房是群众关注的热点。“当前,新市民和青年群体住房困难、居住品质服务有待提升等问题依然突出。”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王金胜说,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工作思路、政策供给、机制保障等方面加强创新。

  让居住有新改善,山东提出完善长租房政策,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围绕加快解决新市民和青年人住房突出问题,山东出台关于加快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的实施意见,2021年济南、青岛2个国家试点市开工7.49万套,新筹集公租房1610套。“我们将坚持实事求是、因城施策,科学合理确定发展方式和规模,今年新开工保障性租赁住房8.9万套(间)。同时,加快实现租房落户,探索租房者子女就近入学、享受基本医疗及公共卫生服务等。”省住房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说。

  提升生活品质,让百姓有更多获得感

  公共服务关乎民生,连接民心。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新需求,让老百姓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打通公共产品和服务供应渠道,全面改善城乡基础设施,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当前,山东正新建一批城市书房、健身广场、公园绿地等,打造“15分钟公共服务圈”,让群众生活更舒心、更安心。

  打造“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圈”,是15分钟公共服务圈的题中之义。根据今年年初省商务厅开展的专项调查摸底,对于下一步巩固提升15分钟社区便民生活圈提出配置大概9大类型、细分80多种业态。“最关键的还是服务创新。现在的商家电子商务水平较高,下一步要线上线下互动融合,实现通过小程序、APP、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等为居民提供商品采购、配送等多样化服务。”省商务厅二级巡视员、流通业处处长蔡玉祥表示,将建立商务部门、街道、重要商户、居民代表联席机制,及时掌握商圈的业态、数量、面积、经营状况、居民需求等信息变化情况。

  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创新完善,城市更新工作也期待加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如何进一步彰显城市人文内涵?第四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获得者、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谢锡文认为,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城市特色历史文化与公共空间深度融合,形成文化引领、文化浸润、文化共享的城市文化新空间。她建议,校地政企携手联动,深耕城市文化流脉,挖掘城市人文内涵,从百姓身边开始,做实、做细、做活城市更新大文章。

  从城市到乡村,以基础设施“七网”建设行动为牵引创新民生服务,老百姓享受公共服务的边界不断拓展,群众生活更加富有获得感。德州禹城市依托改扩建农村公路的契机,把公交线路利用起来,让快递“坐”上公交进村,农民群众家门口就取快递。禹城市委书记,德州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滕海强介绍,他们创新联动机制,公交同邮政、电商、快递企业合作,将快递服务延伸到了最基层。山东省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样板县(禹城)城乡物流(冷链)一体化项目已经开工,其中包括改造提升14条200公里乡镇道路,有望形成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互相“反哺”良性互动的局面。(参与采写 张海峰 孙源泽)

 

创新风险防控,筑牢安全屏障——聚焦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⑧

  记者 刘兵 付玉婷 陈巨慧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安全的保障。安全这一基础打不牢、守不住,再美好的愿望、再宏伟的目标都是空中楼阁,再良好的态势都可能得而复失。近年来,山东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固根基、补短板、强弱项、守底线,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环境。

  面对更趋复杂严峻和不确定的外部环境,化危机、守底线、保安全,必须有新招、谋良策。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将“加强风险防控创新”列为十大创新之一,提出要变革防控观念,盯紧防控重点,夯实防控保障,防范化解各类风险隐患,切实守住守牢底线。

  变革防控观念,突出“早快准严稳”

  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把安全发展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关键是强化底线思维、变革防控观念。

  “近年来,某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不落实、安全监管工作不到位,以安全生产违法违规的巨大风险成本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教训深刻、结果惨痛。”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应急管理培训部副主任王连伟说。

  变革防控观念,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政绩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王连伟认为,新时代领导干部要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摆正安全生产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决不能只要发展不要安全。

  1月23日,高唐发现1例外地输入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病例。面对疫情,当地第一时间按下疫情防控“快捷键”,一场守护健康、全民抗疫的阻击战迅速打响,最终实现了零新增、零外溢、零扩散的目标。

  “总结经验,关键是突出‘早快准严稳’。吸取教训,需要进一步查找防控风险点和薄弱环节,坚持问题导向深入排查、堵漏洞。”高唐县政府副县长、疫情防控前方指挥部副组长刘泰东表示,面对各类风险,需始终保持高度警觉、未雨绸缪,坚持“立足于有、关口前移、多重屏障”,做实做细做严应对风险挑战的措施。

  不困在于早虑,不穷在于早豫。在风险防控上,永远不要说大话,也永远不要看笑话。变革防控观念,不仅要提高警觉度,更要加强主动性,做到主动分析、主动排查、主动补缺。

  春节刚过,位于东营港经济开发区的东营神驰仓储有限公司就投入紧张的生产中。为加强企业安全风险防控,公司在设计施工阶段,就本着安全标准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主动增加安全生产保障环节。“储罐配备了独立安全仪表SIS系统,紧急切断阀采用自动控制故障安全型并设置了刚性防火罩,现场操作阀采用远程控制,实现了生产现场无人操作。”公司安全总监管华博说。

  本着趋利避害、防患未然的原则,今年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将进一步加强化工企业安全风险防控创新,有针对性实施一批事故易发环节、部位、设备、工艺的本质安全改造,年内推动涉及14种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的生产装置实现自动化,不断提升园区企业的本质安全水平。

  牵住“牛鼻子”,精准“打靶子”

  突出重点,才能提纲挈领。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必须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牵住“牛鼻子”,精准“打靶子”。

  “坚守防控底线,就要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经济社会发展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着力补短板、堵漏洞、消隐患。”山东社会科学院人口与社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侯小伏认为,以政治安全为根本,坚决守好粮食、能源、金融、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生产、疫情防控等“一排底线”,抓住了防风险、保安全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有助于全省各级干部和群众识别风险来源,谋求防范化解策略,夯实防控保障措施。

  抓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安全生产是必须要啃下的“硬骨头”。去年以来山东狠抓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生产、作风建设、惩治腐败、扫黑除恶“四位一体”,创新推出专项督导、驻点监督、量化问责等强化措施,对化工、煤矿、交通、消防、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特殊行业的风险排查和整顿取得良好效果。

  “山东能源集团以智能化建设为主抓手,坚持‘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发展方向,践行‘科技兴安、少人则安、无人则安’理念,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新基建与煤炭工业深度融合。”山东能源集团董事长李伟说,今年将深入常态化坚持和落实我省提出的“八个抓”部署要求,坚定不移地发展安全、绿色、智能、高效四型矿井,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疫情防控“一稳皆稳,一失皆失”。实践中,山东设立了突发疫情应急指挥长,建立疫情现场处置工作专班,省市县工作专班融合开展工作,全权负责疫情发生后现场应急处置的统筹调度。

  “去年,五莲县报告初筛阳性标本信息后,省级指挥长和工作专班第一时间赶赴疫情所在地,实行提级指挥、扁平化运行,由省级决策、市县级抓落实,有效避免了指挥体系层级过多、工作专班运转不顺畅、各方配合不紧密、犹豫不决错失处置时机等问题。”日照市卫生健康委主任张玉新说。

  “应检尽检”是筑牢防疫屏障的重要举措。“经过疫情复盘,我们查找了工作机制中的不足并及时完善。”济南市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专仓临时党支部书记甄涛说,目前所有驾驶员装卸货期间在管理轨迹上形成了闭环。

  “三位一体”夯实防控保障

  统筹安全与发展,需要夯实防控保障。在这方面,我省提出要强化教育培训、日常监督和应急处置,确保各类风险及时发现、及时应对、及时消除。

  “守护一方平安、保护人民安全是一项伟大事业,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加强教育培训能够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增强风险意识,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开拓思路、创新方法,更科学辨识风险,有效应对风险,筑牢防控‘防火墙’。”省应急管理厅厅长秦传滨说。

  “筑牢防线,需强化日常监督,及时发现、解决问题隐患,同时也把工作落实、制度落实的实际效果检验出来,持续推出创新性、长效性制度机制。”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一级巡视员高建军说,聚焦重大事项、重点工作、突出问题,今年将继续深入开展“点题式”“点穴式”定向督导,更好解决问题、推动落实。

  创新督政方式、“点穴式”开展驻点监督、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专项督导……去年,我省出台八个方面二十项创新举措,狠抓安全生产责任落实措施落地,督促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在推动安全生产形势逐月向好中发挥了关键作用。我省已明确将“八个抓”有针对性地推广到其他领域,汇聚各方力量提升监督效能。

  高危行业企业以前时有明停暗开、昼停夜开行为,针对这种违规行为,去年临沂试点开展“电眼工程”,通过企业安全生产用电监测分析系统,动态展示企业产停状况,及时发现企业生产异常行为,实现预警信息自动推送、执法人员现场核查、检查结果自动反馈的闭环管理,有效提升了监管精准性。省应急管理厅科技信息化处处长云霄鹏介绍,目前,这项工程已在全省推广,接入7164家高危行业企业用电数据,初步打造了依托电力大数据精准识别异常行为、靶向开展监管执法的业务模式。

  强化应急处置,山东将进一步优化全省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健全应急处突工作体系。目前,省一体化综合指挥平台已基本实现重点行业领域信息系统和视频监控应接尽接,省综合指挥调度信息系统今年初已部署应用,年内省级监测预警中心、省级综合监测预警系统也将建成运行。(参与采写 记者 高田 李广寅 通讯员 赵永斌)

 

深度耕作人文沃土 “两创”活力竞相迸发——聚焦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⑨

  记者 张春晓 赵琳

  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兴盛,才能为持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近年来,我省扛牢优秀传统文化“两创”使命担当,不断提高文化创造力、传播影响力、宣传引导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在新征程上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人文沃土可以深度耕作,是我省九大比较优势之一。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加强文化宣传创新”:要在推动文化“两创”上下更大功夫,打造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擦亮“好客山东 好品山东”品牌。要加强宣传引导创新,广大干部既要当好指挥员、战斗员,也要当好宣传员、引导员,把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来,形成助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正能量。

  破圈发展,焕发文化“两创”新生机

  文化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鉴而发展。在推动文化“两创”上下更大功夫,加强文化传承创新是题中之义。

  放眼全球,有很多知名的经济论坛、政治论坛,但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论坛却屈指可数。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已成功举办七届,2021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第七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来自31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的政要、使节、专家学者论道尼山,170多位中外专家学者达成“尼山共识”。

  如何发挥好山东优势,在打造文明交流互鉴新高地上持续用力?“全面提升层次能级。”尼山世界儒学中心党委书记、副主任国承彦表示,“专注世界不同文明对话,是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最鲜明的特色。”

  国承彦介绍,第八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正在积极筹备中,为进一步增强论坛的世界性、国际化,将面向全球发布主题,广泛征集与会论文,积极邀请外国政要、驻华使节、友城市长、国际知名学者等参加论坛。与此同时,全面提升论坛国际传播力,贡献中国智慧,展现山东形象。

  加强文化传承创新,贵在落地落实,保持持久的生命力。山东全新推出的文化创意品牌“山东手造”,成为虎年春节的热点话题。

  “山东手造”,突出的是“创意”和“新造”,将非遗或传统工艺现代化、当代化、生活化,其指向的并不在于“收藏”,而是为美好生活服务,背后更是一个广阔的消费市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毕司东表示,要发挥山东文化资源丰厚的优势,打造“山东手造”品牌,培育手造产业,推动全省文化创意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新时代美德山东建设,扩大“好品山东”美誉度、影响力。“在品牌打造的路径上,明确十大重点任务,包括建立‘山东手造’标准体系,打造‘山东手造’重点产业集群,推进‘山东手造’进高速公路服务区、进景区等。”毕司东说。

  在山东社会科学院国际儒学研究院院长涂可国看来,山东这一系列“新招”体现了“破圈发展”的创新意识,将积极推动文化“两创”焕发新生机。

  抓住风口,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

  创新举办第五届山东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季,发放惠民消费券1.52亿元,直接带动消费6.02亿元,间接带动消费119.13亿元……过去一年,山东文旅产业抓住发展机遇,形成很多突破发展的领域,文旅融合的创新亮点不断涌现,“好客山东”品牌影响力不断扩大。

  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磊认为,这归根结底在于两方面:发挥好山东优势、不断进行创新。今年,山东将办好第七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等活动,抓好主题艺术创作,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十项工程,推进智慧文旅建设,打造文旅融合发展新高地。

  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抓住重点才能精准发力。我省提出创新发展文旅、康养两大国际化“标杆”产业。去年,山东文旅集团加强数字创新、模式创新,建设的“好客山东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具备景区智慧导览、全景VR等26项功能,为3万余家景区、酒店、商场赋能。鲁商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兼山东文旅集团董事长高洪雷说,他们把2022年确定为对标提升年,集团各二级单位将“走出去”对标华住集团、无锡灵山集团等行业龙头,学习经验,解放思想,强化创新,加快打造全国一流文旅集团。

  康养是文旅融合的最大“蓝海”。山东旅游职业学院教授王煜琴认为,后疫情时代,文旅目的地应优先为生态保健旅游、康养度假旅游做准备。对此,青岛西海岸新区藏马镇党委书记于洋十分认同。“作为‘第三批省级医养结合示范镇’,我们将持续放大藏马镇山水生态效益,加快引进发展一批高端康养项目,全力打造形成面向青岛、辐射全国的生态康养基地。”

  文旅融合发展,终归要落脚到产品创新上来。山东新铧文旅发展集团“中华传统文化国际研学实践教育营地”负责人时平介绍,去年,新铧文旅在全省布局建成“一大五小”研学营地,带动研学及红色培训、文化旅游业务服务出行人数近30万人。今年计划开发数字VR文化板块,实施“文旅+”“营地+”战略,持续增强吸引力。

  能干会“说”,提高传播影响力宣传引导力

  “广大干部既要当好指挥员、战斗员,也要当好宣传员、引导员。”围绕加强宣传引导创新,动员大会进一步强化了对山东干部既要当实干家、也要做宣传家的工作要求。

  既要会干、也要会“说”。曲阜市委宣传部部长李芳认为,做好基层宣传引导工作,要顺应群众新期待、新要求,在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等方面敢创新、出实招。近年来,《曲阜曲阜》《孔家女孩七分甜》等外宣精品,已成为传播儒家文化、展示曲阜形象的重要媒介。

  干得好,不能自说自话,更需要邀请群众、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李芳说,今年,曲阜将树立“大宣传”思维,拓宽思路做好新媒体策划,融合媒体、专家学者、基层群众等多方力量,做好理论与实践、官方与民间、宣传与引导的结合,让宣传工作更加贴合时代发展、契合群众需要。

  对于如何讲好“山东故事”,虎年春节的“好品山东”报道让人眼前一亮:抓住春节假期黄金时段,我省统筹各级各类媒体资源,推出的“央视春晚小品带火‘山东好品’”等内容不断登上各大平台热搜。截至2月6日晚9时,“好品山东”有关话题全网总点击量超1.6亿次。“50套防切割滑冰服交付,助力山东健儿备战冬奥会”“山东造雪蜡车助力中国军团逐梦冬奥”——借力北京冬奥会,“好品山东”更是大放异彩、走向全球。

  发布人的面孔更多元、发布会开到新闻现场……山东新闻发布工作不断创新发布形式,去年共举办省级新闻发布活动221场,全年观看直播人数达2.6亿人次,共有120余条抖音短视频登上同城热搜。

  省委党校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教授张芹玲认为,官方发布频频“出圈”的背后,不只是发布形式上的创新所带来的变化,更多的原因在于发布内容的“厚重”。每场发布都是党委政府面对群众“急难愁盼”的真抓实干,都是面对社会关切的及时回应,都是向各种谣言旗帜鲜明的“亮剑”。“干得好,才能说得好。这进一步验证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才是衡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质效的最硬标准。”(参与采写 刘英 张忠德)

 

创新优化考核体系 精准有效抓好落实——聚焦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⑩

  记者 李子路 于新悦

  说一千道一万,落实是关键。

  抓落实、求实效,是近年来全省上下一以贯之的理念和行动。从从严治党到激励担当,从督促落实到科学考评,从能力保障到作风建设,我省不断完善整链条、全闭环狠抓落实工作机制,正向激励、反向倒逼广大干部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好各项工作落实。

  当前,我省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既面临难得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风险挑战。面对新形势、应对新挑战,需要动员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创新方式方法,一起动手抓落实。山东省2022年工作动员大会明确提出“加强推进落实创新”:要完善“四进”机制,整合优化现有各类工作队,强化派驻基层的常态化固定工作力量;要完善督查机制,突出重点,强化协同,督帮并举,推动各项工作落实落地;要完善考核机制,统筹考虑各地区、各单位的差异性,优化考核体系,真正考出精气神、考出竞争力、考出执行力。

  完善“四进”机制,强化派驻基层常态化固定工作力量

  干部下基层是抓工作落实的重要方法。这两年,全省派出152个工作组,一竿子插到底,把情况搞真实、把工作抓落实、把作风练扎实,有效解决了情况数据不清楚、上下信息不对称、政策制定不接地气等问题。

  我省拟将现有各类工作队,整合为省派“四进”攻坚工作队、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2支队伍。“四进”工作队将成为省委、省政府派驻基层的常态化固定工作力量。

  2020年因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山东抽调万名干部开展“四进”攻坚行动,截至目前先后组织开展多轮次督导服务,共对97766家企业、76106个(次)项目、27704个村庄(社区)相关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摸排督导。

  从“战时”转为“平时”,在推进工作落实中,“四进”工作队如何当好“信息员”“宣传员”“服务员”“监督员”?“抓落实决不是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成了,满足于开开会、发发文就完了,而是要一件事一件事抓落实,直到抓出成效。”省发展改革委一级巡视员关兆泉说,“四进”攻坚就是要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工作,给基层和企业带来更宽的视野、更新的思路、更好的点子,服务到基层干部群众心坎里,做到“人员在、机制在、作用在”,打造成我省抓落实的品牌。

  近年来,省委持续选派第一书记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队深入一线驻村帮扶,帮助抓班子、带队伍,兴产业、促发展,办实事、惠民生,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强组织保障和干部人才支持。

  “目前,全省各级1.1万名第一书记和1.9万名工作队员奋战在乡村振兴一线,贯彻落实党的‘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用心用情为基层和群众办实事解难题,努力当好党的政策宣传队、农村党建施工队、强村富民指导队、乡村治理推进队、为民办事服务队。”省委组织部组织三处二级调研员张健说,下步将按照省委部署要求,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任务目标,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加强推进落实创新和选派干部管理培训,推动第一书记和工作队更好履职尽责、发挥作用。

  磨快用好督查“利器”,既善于“找刺”又帮助“拔刺”

  督查工作是全局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抓决策落实、促工作成效的重要手段。在一定意义上说,没有督查就没有落实,没有督查就没有深化。推动工作落到实处、见到实效,必须将这一“利器”磨快、用好。

  牌子数量过多过滥,是我省开展“村(社区)‘牌子多’问题集中整治”之前较为普遍的情况。省委省政府督查办对58个村(社区)调研摸排发现,平均每个办公场所悬挂的牌子超过40块。为此,我省开展了为期1年的集中整治,全省6.5万个村(社区)共清理各类牌子190余万块,“牌子多”“挂牌热”等形式主义问题得到有效遏制。

  这是我省督查抓落实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们着力规范督查事项、整合督查力量、聚焦督查重点,督查促落实、增成效的作用日益明显。”省委副秘书长、省委省政府督查办主任高剑锋说。

  过去,常听到一些乡镇干部诉苦:督查过多过泛,没有更多精力抓落实。为此,我省规范督查事项、整合督查力量、聚焦督查重点,督查促落实、增成效的作用日益明显。2019年、2020年,省级督查检查考核事项分别比上年减少60.0%、21.1%。2021年又将23项省级督查检查考核事项统筹整合为6个大项,一律以组团方式开展。

  督查工作与纪检、审计、考核工作联动,不仅能强化信息共享,还能实现“一果多用”。这方面,我省已有经验可循:省委省政府督查办牵头建立信息共享共用、结果互认互用的“问题共享数据库”,定期汇总问题线索,提供给牵头督查单位,有针对性地拟定督查方案,精准开展督查。下一步,我省将探索“督纪联动”“督巡联动”“督审联动”“督考联动”“督媒联动”等具体办法,形成督查合力、放大督查效应。

  有效督查既要善于“找刺”,还要帮着“拔刺”。督帮并举,落实才能更加有力。为解决好省重点项目推进中的问题,我省建立问题整改“三级预警”工作机制,一级、二级问题由牵头督查督导单位协调解决,三级问题由分管省领导协调督促推动整改,着力为基层排忧解难。“解决问题是对完善督查机制的最终目标。”高剑锋说,对那些跨地区跨部门跨层级、基层自身无法解决的事项,各级督查部门将牵头协调、统筹办理,问题不除、决不收兵。

  更好发挥“指挥棒”作用,真正考出竞争力执行力

  为政之要,首在得人。不断完善干部考核,既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推动党中央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又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促进事业发展的重要抓手。

  “发展中的问题,必须以高质量发展来破解;发展的综合效益,必须以综合考核来跟踪、分析、反馈、问效。”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刘树军介绍,近年来我省突出强调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就是要发挥指挥棒、风向标、助推器作用,不断落实中央要求、满足发展需求和干部诉求。

  现实中,部分干部存在“干多干少没差别、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洗碗效应、逆淘汰效应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部的积极性。为此,我省把干部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干了什么事、干成多少事作为评价班子干部政绩的基本依据,引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

  优化考核体系,需要更加注重科学分类、精准有效,统筹各地区各单位的差异性,防止“一刀切”,克服“内卷化”、避免“庸俗化”。2021年,我省创新出台《山东省机关职能运行监管办法(试行)》,多维化综合分析研判机关职能运行的全面度、时效度、成效度、配合度。

  “通过开展市县评作为、职能部门评履职、人民群众评服务,推动机构职能优化协同高效。”省委编办副主任王振乾说,今年将坚持和完善这一创新做法,聚力高质量发展,聚焦“十大创新”,着力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手段,组织开展进驻式、链条式专项监管,对部门履职实施全方位体检、立体化评估、针对性纠偏,进一步完善精准机制,更好促进部门履职尽责。

  “指挥棒”有效发挥作用,考核指标必须具体化、可操作。近年来在高质量发展考核中,我省精心制定考核指标,比如更加突出科技创新,将研发投入占比、万人高价值专利拥有量、高新技术企业新增数量等指标分值由60分增至100分。“今年我们将优选核心性、牵引性考核指标,既看总体总量、发展基础、贡献程度,又看发展变化、结构优化和改善幅度。”刘树军说。

  群众满意是对领导干部最好的评价,也是衡量各市各单位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尺。青岛胶州市胶北街道建立“清单+台账+考评”的闭环推进机制,对企业提出的问题,实行挂牌督办、销号,对表抓进度、现场看进展、考核促成效。“我们通过服务对象的评价,不断提升企业保障服务水平,从而推动政策落实落地。”街道党工委书记杨升金说。

  考核推进落实,必须强化考核结果运用。我省已建立考核正向激励和反向约束机制,下一步将把地区和单位考核等次与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公务员考核等次挂钩,加大考核发现问题整改力度,真正考出精气神、考出竞争力、考出执行力。

Produced By 聊城新闻网